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推动思政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深度融合,2025年10月9日下午,基础部英语教研室在基础部会议室成功举办了一场主题为“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堂的路径探索”的教研活动。本次活动旨在增强教师的理想信念与思政元素挖掘能力,进一步推动“价值塑造、知识传授、能力培养”三者有机统一,全面提升大学英语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。
教研活动现场
活动伊始,教研室主任张玉玲指出,外语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,不仅承担着通识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功能,更应在落实“为谁培养人、培养什么人、怎样培养人”这一根本问题中发挥关键作用。她强调,大学英语课程面向广大非英语专业学生,覆盖面广、影响力大,是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。在教学设计中,应坚持以“语言为基,价值为本”“内容依托,全程融入”“隐性教育,润物无声”“知行合一,学用一体”“学习中心,产出导向”等理念为指导,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语言教学中,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国情怀,增强文化自信,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,最终实现“讲好中国故事”的育人目标。
在随后的分组自由研讨环节中,教师们围绕“思政元素的挖掘”“融入路径的设计”以及“教学中的困惑”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。大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,分享了诸如“用英语讲好家乡故事”“中西价值观对比分析”等成功案例,也坦诚交流了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“思政内容融入生硬”“教学效果难以量化评估”等现实难题。现场气氛活跃,思维碰撞频繁,展现出教师们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高度关注与积极探索精神。
教师分组讨论
集体交流环节中,各小组代表依次汇报讨论成果。第一小组代表指出,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关注“教什么”,更要注重“怎么教”。他们提出,应通过“跨文化方式”讲好中国故事,使学生不仅掌握语言技能,更能在跨文化语境中有效传递中国声音,增强文化传播的感染力与说服力。教学内容应涵盖中国倡议、中国智慧、中国道路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当代中国人与中国企业故事等,全面展现中国形象。教学方法上,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视角与方法论,实现语言能力、文化素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。
另一小组代表则从文化融合与教学手段创新角度提出建议。他们强调,课程思政应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与融合,实现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结合。在元素选择上,应从知识、能力、价值观三个维度统筹考量,整合中西方文化精华,引导学生理性审视文化差异,思考个人、国家与世界的关系。在培养模式上,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,构建“线上+线下”“课内+课外”多维联动的教学空间,推进混合式教学,拓展思政教育的广度与深度。此外,还应注重知行合一,通过实践课堂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,培养兼具国家意识与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。
通过深入交流与研讨,与会教师一致认为,课程思政的融入关键在于“自然”与“贴切”,应避免生硬嫁接与形式化倾向。教师需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政素养与跨文化教学能力,在语言教学中实现价值引领的“润物无声”,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,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启迪与精神塑造。

张主任总结
活动最后,张玉玲主任作总结发言。她指出,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,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水平,更对其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。她呼吁全体教师继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,激发学生参与热情,建立多元评价机制,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反馈的双向互动,持续推进思政教育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深度融入与广度拓展。
本次教研活动不仅为教师们提供了交流思想、分享经验的平台,也为今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建设指明了方向。大家纷纷表示,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,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,努力实现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,共同培养具有家国情怀、全球视野与时代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。